facebook看到event invitation,創意鬼才王嘉明的講座會,雖然我不認識他,不過這簡直是我的菜,立刻決定去看。。真的不辜負,又一大沖擊了!
原來有‘後現代絞肉機’之稱的他,是被前輩用來罵他的...!
當天講座都是在片段的看他的作品,他則在旁講解。我對他的作品深感共鳴的!很難用文字表達,但就是他對劇場的理念,我蠻認同的。
大概講講吧,就是劇場和影視的不同就在現場的那股能量場啊..這點做劇場的都知道的,但他是真做到的,從他的作品看得到。
本地劇場,不是太商業,就是太藝術。商業的戲不如在家看電視,看電影。藝術的,根本看不懂嘛,那和看雲飄過,螞蟻搬食物沒倆。本地劇場都圍繞在幾個小問題內打轉,大家給了很多的藉口,但就是突破不了框框。基本上,要做商業還是做藝術的戲,這點根本沒有的爭論的,給我,要吸引觀眾不是在於商不商業,而是你做得廣不廣。‘請問金錢比較重要還是時間比較重要?這種題目是給沒有得兩者兼得的人回答的-快死的人。
甚麼是劇場的能量場?用鼓的例子最適合,當然現場看比較有震撼嘛。但為甚麼本地舞台劇都比不上rm10電影?我想,電影只有眼、耳、意兩個感觸,而舞台應該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感觸。舞台劇就是有現場的感動,這幾點大家都懂,但為甚麼本地的劇場就是愛朝盡量像電影那般去製作?我的意思是,舞台劇的感動就在於現場演出,後台製作的感動,整體環境的氣氛,等等很棒的東西,但本地就是愛樣樣都做的細膩,側幕一定要把後台包的絲光不露,演員語音一定要精準不露,表演、劇情一定是內斂深情。。。用的都是華麗的大布景,要不就貧窮劇場。
一個是台灣李國修導演,他的哈母雷特演出謝幕把整個台前掀開裸露的展現後台的製作,另一個王嘉明導演,他的創意應用,舞台技術的各種應用,已經不是電影那種平面鏡框可以享受到的,再一個,黃明志導演,粗話、本地華語、短褲拖鞋,我簡單說,演場會那種大型或名歌餐廳那種小風味還比你們說的藝術演出更有感動!
單片段式的看‘請聽我說’這部戲里用鏡子和觀眾融合在一起那幕,我真的感動了。單聽李國修形容的大謝幕,我感動了。人家的戲‘商業’得不得了啊!
不說技術部份,演員很厲害,但他們的表演方法眨看下是不精準、不細膩的... 這很難形容也。。總之和本地的大有落差。
更不用說編導部份,要把他的劇本用在電影,根本行不通嘛..
說本地製作還在傳統里做創意,做來做去老鼠跑圓圈。起碼不要再用鏡框式舞台,換個雙面台,大馬觀眾還是很好騙的,說不定就這樣帶起本地劇場了。
在台灣常被前輩批評的王嘉明,他說前輩常問他為甚麼要把xx放和yy放在一起?那他也答不出個所以然,因為這根本不是言語能形容,而我新創的怎可能會有個專業名詞來形容它呢?..這點我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苦衷,我還是根本沒機會做就被人改掉了,還被講表達能力不好。。 還好王嘉明是做了出來,但奇怪就只有幾位前輩抓不到他要給的感覺,而觀眾都有被感動的。。所以有時坐上了資深戲劇工作者反而要犧牲掉自己看戲的樂趣~可憐!